小班幼儿年龄小,不能保持较久的注意力,对于枯燥而抽象的数学比较不感兴趣,而对游戏化的数学活动则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因此,幼师们可以把数学活动以不同的游戏形式来组织教学,让幼儿在玩中学,既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,又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。

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寓教于乐的数学游戏吧!

目标:区分“1”和“许多”,理解“1”和“许多”之间的关系。

1、串项链

材料:细绳子若干,白色串珠若干,彩色串珠若干。

操作方法:把串珠一个一个串起来,再一个一个取下来。

指导建议:

1.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“一个一个串起来,一个变成许多个”,“一个一个拿下来,许多个变成一个一个”,观察项链由一个白色的串珠和许多个彩色的串珠连接而成。

2.可以将串珠换成雪花片、回形针等材料进行类似练习。

2、玩卡片

材料:卡片若干(分别标有表示“1”和“许多”的图案)。

操作方法:将卡片按照“1”和“许多”分类。

指导建议:

1.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图片内容表述:“一只小猫,许多小鱼……”

2.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(重叠法、并置法)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,感知“多”、“少”和“一样多”的概念。

3、笔套找朋友

材料:大、小笔套若干。

操作方法:将笔套一一对应插起来。

指导建议:

1.也可搜集各种带瓶盖的塑料瓶,瓶身做娃娃,瓶盖当帽子,将帽子(瓶盖)和娃娃(瓶身)一一对应,为每个娃娃戴上相应的帽子,从而发现瓶盖和瓶身在数量上是否一样多。

2.本材料适合小班上学期使用。

4、小猫吃鱼

材料:“小猫”卡片若干,“小鱼”卡片若干。

操作方法:喂“小猫”吃“鱼”。

指导建议:

1.指导语:“小猫肚子饿了,小朋友来喂它们吃鱼吧!”

2.指导语:“是不是每只小猫都有小鱼吃了?请你们比一比小猫和小鱼哪个多,哪个少,还是一样多?”

3.本材料适合小班上学期使用。

5、放纽扣

材料:纽扣若干,操作底板若干(标有数字)。

操作方法:根据数字按上相应数量的纽扣。

指导建议:

1.观察幼儿所放的纽扣数量是否正确。

2.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,可提供5以内的数字和10以内的数字两套材料。

6、娃娃夹辫子

材料:身体上标有数字的娃娃卡片若干,夹子若干。

操作方法:根据娃娃身上的数字夹上相应数量的夹子。

指导建议:

1.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是否正确。

2.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,可提供5以内的数字和10以内的数字两套材料。

7、家具展览

材料:标有各种家具的卡片若干,标有数字和点的卡片若干。

操作方法:找出与卡片上家具数目一致的数字或点的卡片。

指导建议:

1.观察幼儿操作结果是否正确以及幼儿所使用的方法。

2.可将材料内容结合本月主题进行调整,适当更改卡片上的图案。

8、拼板找朋友

材料:木板若干(标有点或数字)。

操作方法:找到数量含义一致的木板拼在一起。

指导建议:

1.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是否正确以及幼儿所使用的方法。

2.本材料适合小班下学期使用。

9、搓丸子

材料:底板若干(标有数字),橡皮泥。

操作方法:用橡皮泥搓出相应数量的丸子放在底板上。

指导建议:

1.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是否正确。

2.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,可提供5以内的数字和10以内的数字两套材料。

10、日历

材料:日历一本(左边写有数字,右边贴有表示一定数量的物体图案)。

操作方法:根据图案上物体的数量找出相应数字,或者根据数字找出相应数量物体的图案。

指导建议:

1.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是否正确。

2.本材料适合小班下学期使用。

11、漂亮的蝴蝶

材料:蝴蝶卡片若干(一边标有点,一边写有数字),将其剪为两半。

操作方法:拼出完整的“蝴蝶”(即点数和数字相对应)。

指导建议:

1.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是否正确。

2.幼儿可能会根据“蝴蝶”的颜色和拼合处的轮廓拼出蝴蝶,教师应逐步引导他们观察点的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。

12、小鸟回家

材料:“大树”卡片若干(树上有一个鸟窝,鸟窝上标有点),“小鸟”卡片若干。

操作方法:根据鸟窝上的点数摆上相应数量的小鸟。

指导建议:

1.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是否正确。

2.本材料适合小班下学期使用。

13、拓印数字

材料:底板若干(刻有突起的数字1-5),蜡笔若干,白纸若干。

操作方法:将白纸放在底板上,用拓印的方法涂画数字的形状。

指导建议:

1.观察幼儿拓印的方法是否正确,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涂画的是数字几。

2.本材料适合小班下学期使用。

14、捏数字

材料:数字底板若干,塑料垫板一块,橡皮泥。

操作方法:利用橡皮泥捏数字(可参照数字底板上的数字形状)。

指导建议:

1.还可结合美工建构活动帮助幼儿充分感知、认识数字,如:用雪花片拼数字,用火柴棒搭数字等。

2.本材料适合小班下学期使用。

目标:

1.感知物体大小、长短、多少的不同。通过比较能找出“最大”、“最小”、“最长”、“最短”、“最多”、“最少”和“一样大”、“一样长”、“一样多”,并能用语言表达。

2.能按物体的大小、长短对物体进行顺向或逆向顺序排列。

15、比大小

材料:糖果若干,图示卡一张。

操作方法:按照图示将糖果按大小排列。

指导建议:

1.可以把糖果换成纽扣、木珠等材料,引导幼儿找出“最大的一个”和“最小的一个”。

2.本材料适合小班上学期使用。

16、三只熊

材料:操作底卡一张(画有熊爸爸、熊妈妈、小熊一家),图片若干(分别标有大、中、小三套物品)。

操作方法:将图片按要求放入操作底卡中。

指导建议:

1.观察幼儿是否按照大、中、小为熊宝宝一家找到大小适用的东西。

2.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:“谁的碗最大,谁的碗最小?”引导幼儿表述:“爸爸的碗比妈妈的大,妈妈的碗比爸爸的小”等等。

17、比长短

材料:操作底卡一张,缎带若干。

操作方法:根据底卡的提示将缎带按照长短排序。

指导建议:

1.引导幼儿在操作中用语言表达“最长”、“最短”,并按照“由长到短”或“由短到长”的顺序排列。

2.本材料适合小班下学期使用。

18、比多少

材料:可翻页的图书(左右两边的图案数目不同),写有“多”和“少”的字卡。

操作方法:每翻一页,幼儿可将左右页的图案进行数量上的比较,在多的一页上贴上“多”字,在少的一页上贴上“少”字。

指导建议:

1.可按由简到繁的顺序制作材料:两组物体数量在5以内;两组物体数量差异明显;两组物体数量超过5但未超过10,且数量差异不明显。

2.指导语:“请你比一比哪边多?哪边少?”

3.本材料适合小班下学期使用。

公众号I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