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小时候玩过的“髀石”(噶什哈)吗?你那里叫啥名字?
髀石(bì shí),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狩猎工具及游戏器具,材质多为鹿、狼、羊后腿关节骨制成,常见于游牧族群的生活中。该器物在《元史·太祖纪》《元朝秘略》等文献中被提及。
髀石除用于击兔等狩猎活动外,亦发展为民间游戏道具。据《柳边纪略》记载,宁古塔地区孩童会将剔取的麅鹿腿骨以锡灌窍,堆积后用‘噶什哈’(满语髀石称谓)击打,胜负规则明确且参与群体广泛。其制作与游戏形式在蒙古、满族等民族文化中具有延续性。
《元史·太祖纪》:“复前行至一山下,有马数百,牧者唯童子数人,方击髀石为戏。”《元朝秘史》卷三:“札木合将一个麅子髀石与铁木真,铁木真却将一个铜灌的髀石回与札木合。”李文田注:“《契丹国志》曰:宋真宗时,晁回往契丹贺生辰,还言国主皆佩金玉锥,又好以铜及石为槌以击兔。然则髀石乃击兔所用,以麅鹿之骨角或铜灌而成也。杨宾《柳边纪略》曰:宁古塔童子相戏,多剔麞麅麋鹿腿前骨,以锡灌其窍,名噶什哈,或三或五,堆地上击之,中者尽取所堆,不中者与堆者一枚,多者千,少者十百,各盛於囊,岁时闲暇,虽壮者亦为之。据杨此文,则此风不特蒙古,并可知帖木真与札木合所以交换髀石之故,噶什哈即满洲语指髀石也。”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